夏日炎炎,热浪席卷全国,连素以凉爽著称的东北地区也未能幸免。然而,比高温更让人心焦的金来源配资,是东北多所高校学子在社交媒体上发出的阵阵“热”议。
视频里,学生们不是在宽敞明亮的教室或舒适的宿舍,而是挤在楼道打地铺,甚至在宿舍楼里支起了帐篷——这一切,只为了寻找一个能勉强入睡的角落。哈尔滨等东北高校的学生纷纷发视频吐槽遭遇“东北高温”。有学生直言体感温度高达“三十七八度”,“一动就出汗,不动也出汗,晚上也睡不着”。
更令人无奈的是,宿舍夜间断电成为压垮学生们的“最后一根稻草”。断电意味着无法使用电风扇,让本就闷热难耐的夜晚更加煎熬。为了寻求一丝凉意,学生们被迫“各显神通”:楼道打地铺、宿舍内搭帐篷,成为校园里一道心酸的“避暑风景线”。
展开剩余61%对此,校方回应,建议同学们换夏凉被、使用电池型电风扇”。至于是否安装空调,则语焉不详地表示“要看学校的计划和安排”。
在普遍安装空调已成为国内高校(包括北方许多高校)宿舍标准配置的当下,部分东北高校宿舍仍无空调,已显滞后。更关键的是,在极端高温天气下,夜间断电政策是否具备足够的科学性和人文关怀?连最基本的、依赖电力的小风扇都无法使用,将学生置于“闷罐”之中,这是否尽到了保障学生基本生活条件的责任?校方工作人员“建议使用电池型电风扇”的回应,显得何其苍白无力!这无异于在说:“问题我知道了,但主要靠你们自己克服”。这种轻描淡写的建议,透露出的是对学生困境的理解不足和对自身责任的推诿。在动辄三十七八度的体感温度下,小小的电池风扇能起多大作用?
学生在楼道打地铺、在宿舍搭帐篷,绝非长久之计,更存在显著的安全隐患(如消防通道堵塞、人员密集易发冲突或意外)。睡眠严重不足、休息环境恶劣,直接导致学生白天精神萎靡、注意力不集中,如何保证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?
学校不仅是传授知识的殿堂,更应是呵护学生成长的港湾。因此,建议学校优先保障学生基本降温用电(如风扇)。开放有空调的公共空间(如图书馆、部分教室)供学生夜间避暑休息。制定清晰、透明的宿舍空调或有效降温设施安装改造计划和时间表金来源配资,并尽快公布,让学生看到希望。
发布于:北京市盛鹏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